日前,在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主办、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优秀农民工”评选活动中,宿州市王董、李明明、王篇3名青年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殊荣。31岁的王董是宿州百丽生产三部助理主任,2012年被团市委授予首届“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3岁的李明明是宿州技师学院焊工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师,先后获得第三届全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焊工中级组第一名、第九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宿州选拔赛焊工组第一名等荣誉;33岁的王篇是安徽华俊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技术员,在安徽省“徽匠”建筑技能大赛中多次被授予“徽匠标兵”荣誉称号。
小鞋匠的“大”写人生 王董(右) 初次见到王董,他身上透着军人特有的坚韧和执着。这位从灵璧县冯庙镇木谷村走出来的农民工,用5年时间,凭着对学习的钻劲和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一名普通小鞋匠,成长为一线技术骨干和优秀现场管理人员。 王董是宿州百丽35栋助理主任,2010年退伍后来到宿州百丽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初来乍到,又无技术的王董很快明白一个道理:出门在外,只有凭一身本领或技术,才能获得更多的报酬,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于是,他总是比别人多一点、快一点,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同时留意身边老师傅的制鞋工艺,下班了一个人留在车间认真琢磨。 半年的时间,王董掌握了制鞋的大部分技术,尤其是剪裁皮料,成为他的拿手活,为公司节省各类皮料4万多尺。 凭着过硬的技术,王董被提拔为生产一条线组长,通过每天早会的时间及下班休息间隙,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使广大员工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树立了“效益在我心中”和“奋斗就能生存”的观念。在管理上,他从细小工作入手,把车间的生产任务进行定岗、定位、定人,根据员工的个人操作技能状况及能力进行奖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董的管理能力愈加精纯,加上与人为善的性格,很快得到公司领导的赏识,一年后被推选为车间助理主任。 在王董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干部是为员工服务的”警语。他说,员工们每天在流水线上实际操作很辛苦,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 2014年,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质量年,通过质量来提高产量。“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员工在质量方面都不是很在意,没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总感觉产量多就行。为强化质量管理,我们专门组织车间的员工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工艺培训,严格规定公司质量运行标准,业余时间还举办了以质量为主题的车间板报。”王董说,从思想上让每个员工重视质量、牢记质量。 表现突出的王董,2011年被市开发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2年5月被市团委授予首届“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第十二届省人大代表。今年,他又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奖牌。 谈及在百丽的岁月,王董坦言,自己收获了很多。他感谢百丽给予的平台,能够让他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为自己规划了以后的人生,要以百丽人的精神追求,激励自己向更高远的目标进发。
与焊花结下难解的缘分
2月1日,对农民工李明明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宿州市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坐在表彰大会现场,心情是激动的,但想得最多的是‘以后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当时受表彰的场景,李明明现在还记忆犹新。 今年23岁的李明明来自埇桥区沱河办事处李瓦房村的一个农村家庭,2010年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技校生,在学校时他就把精力用在钻研上,毕业后留在宿州技师学院,担任焊工实训车间指导老师。 23岁,应该是爱玩的年龄,做事毛躁也是常见的,“但从他身上看不到半点毛躁。”宿州技师学院培训实训处处长李传农说,“相反,他带的学生,个个技术都很好。” “2008年第一次接触电焊,就与焊花结下了缘分。”李明明说,“刚开始,铁水一溅到胳膊上,我就马上把手套扔掉,脱了工作服不愿干了,忍不了肉被烤焦的那个疼。后来习惯了,能忍了,只要不是很严重,就会继续焊。” 在炎热的夏季,闷热的实训室里总能看到李明明的身影。“为了保护自己,需要一年四季都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夏天就更不用说了,酷暑天最高温度可达到30多度,但仍得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而且不能吹风扇。”李明明说,电焊工用的二氧化碳保护焊,一遇风,就会将保护焊缝的二氧化碳气体吹散,做出来的产品就会有问题。“参加比赛时,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仅要有技术,体质也要过硬。” 凭着能够吃苦耐劳,在工作面前不畏缩,李明明每次都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受到院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2010年毕业后,李明明留校,当了焊工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李明明意识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要想在技术上有突破,就必须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培训的同时,他自费购买参考书,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焊接理论知识。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6月,他在第三届全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焊工中级组第一名;2010年10月,在第四届全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焊工中级组比赛中荣获焊工中级组第三名;2013年,在宿州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中级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15年,在安徽省第九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宿州选拔赛焊工中级组中荣获焊工组第一名,并代表宿州参加总决赛。 宿州技师学院培训实训处处长李传农向记者介绍,由于工作环境艰苦,“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焊工了,特别是‘90后’,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所以这方面的技能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但其中也不乏愿意做一名焊工的有志青年。” 对于未来,李明明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理论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争取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一边学习一边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要一步步成为行业专家。对此,他信心满满,相信只有吃得工作的苦,才能品尝到工作的甜。
为居民砌成广厦千万间
3月8日上午,宿城飘起小雨,受天气影响,安徽华俊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地没有施工。趁着难得的空闲时间,闵小娟从濉溪县赶到宿州汴北棚户区改造安置区项目工地,看望丈夫王篇。结婚整整10年,夫妻俩却聚少离多。“王篇常年在工地打拼,他是我最大的牵挂,要知道,砌筑工非常累。”闵小娟说,王篇踏实,肯吃苦,“优秀农民工”的称号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1999年,16岁的王篇从濉溪技校毕业,来到宿州各大建筑工地打工,最初从事的工种就是砌筑工。“因为家境不好,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不得不出外打工。最开始干的那几年,十分辛苦,常常骑着自行车,家和工地两头跑。”王篇对记者说,正是艰辛的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的砌筑工艺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凤栖梧桐。2008年,王篇进入安徽华俊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公司得到了系统培训。在宿城大建设的浪潮下,建筑行业开始使用新型材料,由原先的普通粘土砖,更新为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砖,砌筑工面临新的挑战。为此,王篇在工作中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利用休息时间研究施工技术,破解了灰缝厚度、墙体平整度、拉结筋设置等技术难题。“特别是现在的住宅区,多数都是小高层,墙砖的堆砌方法不一样,需要整体性填充。”王篇说,他长期高空作业,离地7米左右,练就了不恐高的功夫。 2012年,由公司推荐,王篇参加了安徽省“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在理论、实操测试中均表现出色的他,短短时间内砌出的两小面墙体成直角排列,墙体垂直,砖缝厚度适中,令评委们眼前一亮。比赛成绩公布,王篇被授予“徽匠标兵”的称号。 “我和王篇认识10年了,既是上下级,又是朋友。最初我看到他在工地砌墙很认真,虚心好学,决定借助公司平台,培养这位技术人才。”华俊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夏伯启说,王篇本身也具备领导能力,如今他已经独立带了一个施工班组。 目前,王篇的施工班组共有40余人。在他的带领下,“众徒弟”技术提升明显,许多刚入行的新手迅速成长为公司的骨干,24岁的关羽就是其中一位。“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绝不可以没有知识,王哥教我技术,也教我做人。”关羽说,王篇非常谦虚,常说自己没干出什么业绩,也没从事城区标志性建筑的建设,一直都在建造住宅区,但能够砌成广厦千万间,让居民乐享安居,他也一样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