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随着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释放,人们“双创”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双创”热潮迅速兴起。本报今日起推出“创业先锋”专栏,介绍我市在创业大潮中涌现的一些代表,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鼓励,敬请关注!
要讲起自己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杨光总会说,就是在自家鸡舍里拾鸡蛋的那两个多小时。“在我眼里,这些轻盈盈的鸡蛋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幸福。”
这种幸福,是收获的喜悦,是艰辛的付出,更是青春的绽放。2月19日,记者来到泗县山头镇杨乔村,见到了这位创业女青年杨光。清秀的面庞,得体的装扮,让人眼前一亮。“每天待在鸡场猪圈里,浑身上下是又臭又脏。”杨光笑着说,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自己,她特意打扮了一下。
要不是和杨光深入交流,也不会想到她经历过的艰辛创业路。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从遭遇家庭意外,到经历创业坎坷;从不离不弃照顾丈夫,到含辛茹苦带大孩子——这些对这个29岁的女青年来说,都显得格外沉重。
而杨光却用自己最熟悉的鸡蛋来比喻人生,“生活就像茶叶蛋,裂纹越多越入味”。
“无奈”的选择
“在最困难的时期,何不放手一搏!”
这个春节,杨光过得格外轻松和热闹。在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放着鞭炮,看着烟花,特别是身旁的两个子女像小雀儿一样,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更增添了家里的暖意。
“想到自己的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看到自己的家人能欢聚在一起,便觉得之前所有的委屈和难过都不算什么了。”杨光动情地说。然而,回想起当初的创业之路,对她来说,实属“无奈之举”。
尽管出生在农村,但父母从不舍得让杨光干农活。后来杨光考上了江西的一所高职,读到二年级不久,她便选择了退学。“弟妹都还在上学,我是家中老大,应该为父母减轻点负担”。
离开校园、回到家乡后,杨光在家人的撮合下,很快相了亲,结了婚,并在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她与丈夫选择一道外出打工。在江苏昆山,小两口在两家企业干起了业务员,工资不低,工作不累,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好景不长,一天,杨光突然接到电话,得知丈夫突发脑血栓并送进医院。由于血管压迫神经,丈夫的一只手失去了知觉,不能活动,更严重的是,也失去了语言能力,再也不能在公司里上班了。
“那些天是我最无助、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不知哭过多少回。”高额的医药费、全家的生活费和女儿的奶粉钱,很快耗尽了两人的积蓄。杨光便四处借钱支付丈夫的医疗费。为了照料失去生活能力的丈夫,她不得不回乡生活。
回到农村老家,看到家里唯一的资产就是几亩承包地,杨光傻了眼:光靠几亩地养家,可咋过?杨光回忆道,“当时就听朋友说,搞养殖能挣钱,只能试试了”。
(上接第1版)对一个24岁的年轻人从未干过农活,搞养殖可不是件容易事。不过好在杨光上职高时学过农学,知道些书上的知识,又在网上查了很多信息,最后决定养鸡。
但她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你一个女孩家哪干得了这样重的农活?而且养鸡需要不少钱,你怎么弄这么多的钱?”面对家人的忧虑,杨光没有动摇:现在是最困难的时期,何不放手一搏!
说干就干。可如果想养鸡,首先要解决盖鸡舍的钱以及鸡苗钱、饲料钱。曾经的业务员经历派上了用场,杨光凭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朋友的担保下,说服了鸡苗厂和饲料厂老板,以赊账的形式买了2000只鸡,并且有了稳定的饲料来源。
鸡苗和饲料都解决了,就差建鸡舍了。“别说3万元,我连300元都没有,不好意思再张口去借。”就在此时,爸妈和妹妹带着两万元来到杨光家。妹妹告诉她,这是自己打工省下来的钱,以后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汇过来。那一刻,杨光偷偷抹掉脸上的泪水,心里暗暗地发誓:“一定要把鸡养好,改变现在的命运!”
创业的艰辛
“不能放弃,更不能让帮助我的人失望!”
加工饲料,是杨光每隔两三天都要做的事情。一袋120斤重的玉米,从仓库运到打料机,杨光搬得十分麻利。“给鸡打料每次需要120斤重的玉米22袋,100斤重的豆粕10袋,再加上各种配料,差不多要4000斤。别人没法帮忙,只能自己一袋一袋地扛。”
“搬这么重,不嫌累吗?”记者问道。“这些玉米比我体重还重,起初真是吃不消。由于长期搬的缘故,现在搬着已经轻松多了。”杨光伸出粗糙的手掌,只见上面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创业路上的艰辛,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2012年,还没等到首批喂养的鸡产蛋,杨光就赶上了席卷全国的禽流感。到处都在扑杀小鸡,鸡蛋价格也因此大幅度下跌,从140元一筐跌到了62元。持续一年,杨光的鸡蛋无人问津。看着堆积在房里的一筐筐鸡蛋,杨光欲哭无泪。就这样,首批鸡亏损了4万元。没办法,她只好把老鸡卖掉,还了老板的账,可是妹妹和朋友的钱只能先欠着。
就这样放弃吗?杨光把自己关在家里,认真反思了几天。“不能放弃,更不能让帮助我的人失望!”整理好心情,杨光决定重头再来。她从这次失败中悟出了经验:“再也不能像父辈那样去养殖了,不懂得科学养殖,如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在当地农经站、畜牧站等部门的组织下,她前往省内大型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又参加了“农村新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并拿到了资格证书。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概念一下子冲进了她的脑海里,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村里人的质疑,杨光“厚着脸皮”再次跑遍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借钱养鸡。随着行情的好转,杨光的创业路大有起色。这也坚定了她的决心:再扩建鸡舍,把养鸡事业做大做强。此时,在团组织的支持下,她获得了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又扩建了标准化的鸡舍,将养殖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了1万多只。
2015年粮食价格走低,对养殖户来说却是一个利好消息,杨光又引进了100多头猪仔。一年下来,连猪带鸡,杨光有了20多万元的收入,终于还上了前几年的借款。
采访期间,正巧遇到山头镇的一家商户驱车来这里批发鸡蛋。“这都是老主顾了,镇子里和周边不少地方的商铺、学校、菜市场都到我这里批发鸡蛋。”杨光笑着说:“几年来受的苦和累,如今有了回报。”
无悔的青春
“现在不苦,也许将来会更苦;苦吃完了,就剩甜了。”
对杨光来说,最亏欠的就是自己的一对儿女。回想起刚创业时带着幼小的儿女去干活的一幕幕场景,杨光的眼角不时流下眼泪。
前几年,杨光刚创业时,小儿子还没有出生,她便挺着肚子在鸡舍干活。搬运饲料、喂鸡喂猪、清理鸡粪……她常因体力不支,累倒在地上。有一次,她在搬运饲料的路上不小心滑到了,碰到了胎儿,要不是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儿子出生后,由于没人照看,她只能带着孩子干活。为了节省运费,杨光自己进豆粕、麦麸,每次都是她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骑着电动三轮车去拉。有一天,刮风下雨,她一手扶着三轮车车把,一手抱着孩子,在雨里行驶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淋透了,回到家时两人都发烧了。
为了自备饲料,去年杨光又承包了十几亩地,种上了玉米。可是,快收获时,由于天气原因,一夜之间十几亩玉米全倒了,收割机根本用不上。杨光从鸡舍到猪舍忙完后再到地里收割玉米,一个人一天割了一亩,3岁的孩子每天跟在她身后,被阳光晒得黝黑。
如今,两个小孩已渐渐长大,十分懂事乖巧,特别是大女儿,小小年纪就能帮着妈妈做许多事。杨光的丈夫靳海辉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也日渐好转,不仅能帮着杨光做点捡鸡蛋的轻活,语言能力也慢慢恢复。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她对现在的感受时,杨光用了六个字:“满满的幸福感”。
作为“闺蜜”,周艳桃非常佩服杨光身上的这股子“韧劲儿”,经常帮她“搭把手”盖鸡舍、拉料。在杨光的带动下,周艳桃和村里其她几个女青年加入进来,建起了农业合作社。“像杨光这样一个女人在农村创业不容易。大家相互搀扶着创业,孤独感也少了很多。”周艳桃说。
山头镇镇长王江介绍,为了支持杨光等人的创业,镇里打算修一条通往养鸡场的路。此外,一家与杨光合作多年的大型养殖企业也表示,将继续支持她的合作社,在当地构建“龙头企业+散户养殖”的经营模式,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
“人在世上难免要吃苦,现在不苦,也许将来会更苦;苦吃完了,就剩甜了。”这是杨光总结出的一句“人生格言”。